日本开发新技术高效利用油砂生产汽油
日本京都大学某研究小组开发出的一种新技术,可从油砂高效提取汽油。这项技术以廉价的铁矿石为催化剂,从油砂中提取汽油等燃料,比现有方法提高效能约40%。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今后准备与石油公司和钢铁公司等合作开展研究,早日促使新技术实用化。
“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出台
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近日对外公布,这是《环境保护法》实施25年来的首次重大修改。此次修订的环保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多年来制约我国环境保护的一些突出问题,在雾霾治理、信息公开、环保执法等方面有重要突破,被称为“史上最严”。新的《环境保护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
全球石油行业发展面临五大挑战
■从各大石油公司年报对未来发展风险的预警来看,成本上涨、油价可能下行、资源国油气资源政策趋紧、局部地区局势动荡、政府监管日益严格、市场环境不佳等已成为它们的主要挑战。应对全新挑战,国际石油公司更加注重价值增长,加快资产结构调整,探索管理模式创新,这些做法值得我国石油公司借鉴。
今年3月,全球各大石油公司纷纷交出2013年的“成绩单”。从全球各大石油公司披露的年度业绩看,各公司总体生产经营业绩良好,但也有一些公司的表现引发了市场担忧。
以壳牌为例。3月13日,新任壳牌公司首席执行官范伯根在公司“2014管理层分析报告会”上承认:就整个年度经营来看,壳牌的业绩表现不尽人意。2013年,壳牌公司总收入较上一年减少了4%,公司盈利能力降幅近40%,每股收益由4.34美元降至2.66美元,动用资本回报率则由13.6%降至7.9%。
壳牌公司发出的盈利预警不仅反映了壳牌公司自身经营的困难,也反映了整个行业的困境。有报道指出,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石油巨头近年来都面临着资本支出增加、产量增长较慢、投资回报率下降、桶油操作成本上升等挑战。
在经历了近十年的“行业景气周期”、享受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带来的高额利润回报之后,全球各大石油公司的日子似乎开始变得“艰难”起来。有媒体甚至称,全球石油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成本较高、资本投资较难筹措、需要较高油价的时代。
从各大石油公司在年报中对未来发展风险的预警看,油价变动、安全生产环境恶化、成本攀升、地缘政治变化、政府日益严格的监管、市场环境不佳等已成为全球各大石油公司的主要担忧。笔者简单归结了一下,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成本上涨的挑战。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减少,成熟油区的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老油田稳产成本越来越高。为了扩大储量基础,近年来各大石油公司加快了向非常规油气转型的步伐。从2005年开始,全球各大石油公司在页岩油气领域的并购日益活跃,然而受制于北美气价低迷,斥巨资收购的资产并没有产生预期回报。更令跨国石油巨头头疼的是,一些大型项目成本和风险大幅增加,比如澳大利亚一些巨型LNG项目的投资激增,多个项目可能出现延期投产。
二是油价可能下行带来的挑战。由于全球经济在近期内仍无法摆脱低迷,加之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未来3~5年全球石油或将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多家机构预测,未来油价或可能进入下行通道,这对面临成本上涨压力的跨国石油公司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三是资源国油气资源政策趋紧的挑战。目前不少资源国对本国油气的控制呈收紧趋势,从早期的租让制到PSC合同(产品分成合同),再到目前一些中东国家的技术服务合同,跨国石油公司将被迫转向深水、沙漠、极地等自然环境更为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对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作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局部地区局势动荡的挑战。从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再到伊拉克,石油公司的平台设施往往成为海盗掠夺、恐怖袭击的目标。在2013年BP公司年报中,BP董事长思文凯、首席执行官达德利都不约而同提起了去年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人质事件。如何确保油田安全生产已成为全球石油行业的共同挑战。
五是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挑战。随着低碳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世界各国政府对油气行业活动的监管日益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将使石油公司的开采成本大幅攀升。而各国有关气候变化政策的出台,也将对石油公司资本开支造成较大影响。例如,澳大利亚上一届政府已向包括油气生产商在内的主要碳排放大户征收23澳元/吨的碳税,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负担。
这些挑战反映了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显示出世界油气行业向非常规和低碳化的转型趋势,也反映了提供安全、稳定、可持续的能源仍将是全球石油工业的一大任务。目前,各大石油公司正在积极调整战略,以应对全球油气工业发展的新挑战,主要措施有:一是更加注重价值增长。各大石油公司采取了更加务实、审慎、稳健的发展战略,更注重效益而非规模增长,严控投资规模,量入为出。二是加快资产结构调整。近年来壳牌、BP等公司发起的“瘦身运动”通过卖出低效无效资产构建高质量资产组合,并围绕深水、LNG、非常规资源等多个领域,积极谋划新一轮战略布局。三是探索管理模式创新。各公司持续强化运营风险管理,将实现安全稳健运营作为公司的“clear priority”(绝对优先)。同时,各公司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例如BP在北美单独成立作业单位,西方石油公司计划剥离在加州的油气资产和作业成立新公司等,这些都反映了各公司在管理模式上的积极谋变。上述做法值得我国石油公司借鉴。(林益楷)
南极科考开展油气潜力考察评估
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各项科考任务后于4月15日返回国内基地。此行有诸多亮点,包括:完成了南极半岛调查的6个断面33个站点和普里兹湾调查2个断面14个站点及罗斯海总长度为300公里的地球物理测线调查任务;初步开展了南极磷虾、油气等重要资源潜力考察与评估,填补了南大洋断面大纵深综合观测的空白。
中石油最大铺管船“圆梦”印度洋
坦桑尼亚当地时间4月15日凌晨3点20分,在松戈松戈岛(songosongo)附近的印度洋海面上,中石油最大铺管船——中油管道CPP601承担的坦桑尼亚海底管道工程顺利完成海上连头,实现海底管道的完美对接,管线被平稳安放到海床上。
“总长度540公里的坦桑尼亚天然气管道工程,是中石油管道局在海外市场首个陆海一体化管道建设项目。其中陆上管道长510多公里,海洋管道29公里。作为全球知名的管道建设商,管道局坦陆上管道建设实力无可质疑,海洋管道建设却备受瞩目。”中石油管道局局长助理葛月光接受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坦桑海底管道的完美对接,向世界证明了管道局的技术实力,由此开创中石油海洋业务发展的新纪元。”
中石油管道海军:挥师“亮剑”印度洋
地处非洲东部、印度洋西岸的坦桑尼亚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国家。3月底,当《经济参考报》记者来到这里时,正是这个国家的雨季。位于达累斯萨拉姆的中石油管道局坦桑项目部的院子里,充满了积水。
“坦桑尼亚的雨季给管道建设施工带来巨大困难。”管道局坦桑尼亚项目部经理周燕韬告诉记者,“中石油管道建设者并没有因为连绵的暴雨耽误工期,而且还高质量、高标准提前完成任务。”
谈及坦桑尼亚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意义,周燕韬说,首先,这个工程南起姆特瓦拉,北至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南气北输”能源大动脉,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该工程是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为坦桑政府提供优惠买方贷款的能源建设项目,对于促进中坦两国传统友谊意义重大。
“坦桑尼亚管道项目对于中石油管道局而言还有着特殊意义。”周燕韬强调说,这是管道局在海外承担的首个陆海一体化建设项目,特别是其中位于松戈松戈岛以西印度洋上的海底管道,是坦桑管道工程的重要分支,也是管道局自行完成的第一个海底管道项目,对于管道局走向国际市场、进军海洋业务具有标志性意义。
据管道局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季滨介绍,走向国际,进军海洋,这是中石油管道局近年来推进企业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自2009年管道局提出“储运建设一体化、施工服务一体化、国际国内一体化、陆上海洋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以来,发展海洋业务便被放在突出位置。2013年,管道局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铺管船同时也是中石油集团最大的铺管船——CPP601;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海洋管道建设管理施工团队;而在坦桑尼亚海底管道项目中,管道局将第一次进行全程、自主海底管道的安装设计和施工。
“打造一支管道海军,走向广阔的海洋,是管道局多年的梦想。”这是中石油管道局局长赵玉建的感慨。2013年10月30日,在CPP601铺管船起航坦桑之际,赵玉建登上甲板,为将士们壮行。他把CPP601的此次出征称为管道局进军海洋工程的“逐梦之旅”“亮剑之战”,他要求管道将士此次挥师印度洋,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质、高效、安全、圆满完成任务。
海底管道施工:难点最终变亮点
3月28日,记者登上C PP601铺管船最高处的直升机平台远远眺望,一碧万顷的海面上,层层叠叠卷动着一排排白色的浪花。挂在船舷的一幅标语引人注目:“陆上如猛虎,海上似蛟龙。”
“坦桑海底管道不算长、也不太深,但却很有挑战性。”管道局六公司坦桑管道项目经理张庆善告诉记者,整个工程有三大难点:一是分别位于萨曼加(Som anga)联络站附近和松戈松戈岛附近的管线两端浅海段作业区,铺管船难以驶入;二是整个铺管过程有23公里与一条在役海底管线——松葛斯(Songas)公司输气管线近距离并行,安全施工任务艰巨;三是海底分布着大面积珊瑚礁,施工中保护海洋生态的任务也极为繁重。
据张庆善介绍,萨曼加登陆段全长1950米,因特殊的地质环境被列为管道全线难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管道局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多次现场踏勘,大胆创新探索,采用“陆地开沟引水浮拖管线”的方法,从2013年11月22日打火开焊,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管线一次性顺利浮拖入海,成为国际管道建设史上屈指可数的海洋工程经典案例。
“在靠近松戈松戈岛附近海域,存在大量的硬质礁灰岩,且呈阶梯状、分散状分部,为海底管道施工造成了巨大困难。”管道局海洋公司驻坦桑项目部总工荣世伦告诉记者,为满足铺管船航行需求、保证管线弹性敷设顺利登岛,项目部提前开挖水下硬质障碍物,并采取岸拖法施工方案,以实现海底管线的贯通。
管道敷设与并行的松葛斯管线最近处不足200米,而松葛斯管线又是目前往达累斯萨拉姆发电厂的唯一气源。CPP601铺管船船东经理甄宏昌说,“为避免铺管船锚泊及其他配合船舶对松葛斯管线造成损坏,我们采取了设置浮漂、抛锚后全程监控以及制订突发情况下应急处理预案等多项措施,特别是抛锚方案在得到业主、监理公司和松葛斯三方认可后才开始施工,从而保证了管道建设的顺利推进。”
在管道建设者看来,坦桑海底管道施工的最大难点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甄宏昌告诉记者,“经潜水员水下探摸,整个管线共遇到5处活珊瑚礁群,我们采取调整管线线路,绕行总长度超过2公里,为此多增加投资约45万美元。”
据了解,经过管道建设者们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和付出,坦桑海底管道施工中的“难点”最终都变成了“亮点”,CPP601铺管船铺设进度不断加快,并创下日铺管线778米的最高纪录。3月30日,海上正常铺设作业完工;4月7日,松戈松戈岛岸拖作业告罄,这为最后一道工序——海上连头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打破欧美垄断:国际海工市场“黑马”
进入4月中旬以来,C PP601铺管船所在的海域遭遇连续多日的大风天气,海浪高达2 .5米,伸展在船舷外的管线受风浪影响一直处于晃动状态,这给海上连头带来了较大困难。
“铺管船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四天的反复研究和论证,制定应对措施——预制四个钢结构垫块挂在船舷,用倒链、吊带和垫块共同配合,将管线固定,以减少风浪造成的管线晃动;同时,还专门制作了用以进行海上连头的外对口器,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项目经理张庆善说,充足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工程管理人员密切监控天气预报,并结合海管施工经验合理选择战机,最终确定4月14日至15日为最佳组对时间。
4月14日中午,潜水员检查6台舷吊挂钩情况,一切正常。下午14时,按照既定的起吊步骤开始起吊两段管线,紧接着,切除封堵、打磨坡口。晚上18:50,组对及焊接人员与6台舷吊操作手密切配合,打火开焊。夜里23:20,焊接工作全部结束。4月15日凌晨3:20,NDT检验师正式宣布焊口通过审核。在经过喷砂、防腐、注脂、质量检验等一系列工序后,管线在工程总监的指挥下平稳安放到海床上。这标志着坦桑尼亚天然气管道项目海洋工程提前告捷。
据了解,长期以来,在国际海洋管道施工领域,一直是欧美人占据主导地位 ,从项目业主到管理 承包方(PMC )都对欧美国家工程公司认可度较高,而对中国企业的海底管道施工能力存在质疑。中石油管道局局长助理葛月光说,CPP601铺管船在坦桑尼亚海底管道工程中的卓越表现,向世界证明了中石油管道局海洋工程建设的技术实力。
“CPP(中石油管道局)真的是一支特别棒的队伍,他们在海洋管道工程中的表现竟也如此出色。”坦桑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工程监理公司沃利帕森斯(WorleyParsons)的驻船现场监理卡斯罗·大卫(KasloD avie)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赞叹说“他们在工程建设中重视安全、保证质量,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采取的有效措施,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作为驻扎在管道项目现场的业主代表,坦桑尼亚石油开发公司(TPDC )的A ristides katto说:“通过坦桑海底管道工程,CPP证明了自己。”他表示,近年来的勘探表明,坦桑尼亚东部印度洋海域有着较丰富的油气资源,海洋管道建设工程潜力巨大。他希望在未来仍会有与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者合作的机会。
(本文章摘自4月21日《经济参考报》)